Loading… 看四川方言如何诠释京味儿《茶馆》_TOM娱乐
首页 娱乐 时尚 科技 体育 汽车 母婴 消费 购物 游戏 邮箱 生活 更多 
娱乐 娱乐资讯 正文
Qzone
微博
微信
看四川方言如何诠释京味儿《茶馆》
2017-12-01 18:58 北京商报网   

 

颇具老北京特色的话剧《茶馆》也有了新的演出方式。11月30日,由北京人艺李六乙导演,四川人艺出品的四川话版《茶馆》将在天桥艺术中心迎来国内首轮演出。今年是中国话剧诞辰110周年,也是老舍名著《茶馆》发表60周年,向经典致敬的四川话版《茶馆》,也试图通过对剧本内容进行川话版移植、凸显原著人物形象地域性表达等创新演绎形式,使文化基因得到传承。

老戏演出新看点

1958年3月29日,由焦菊隐、夏淳导演的话剧《茶馆》在北京人艺首都剧场公演,这部以老北京裕泰大茶馆的兴衰为背景,通过对茶馆及各类人物的描写,反映了从清末到抗战胜利,三个不同时代、近半个世纪中国社会风貌的话剧在当时引起了强烈反响,并于1980年作为第一个走出国门的话剧远渡重洋。

1999年10月12日,由导演林兆华执导重排的《茶馆》在北京人艺首都剧场公演,并让濮存昕、杨立新、梁冠华、冯远征、吴刚等中年演员挑起了大梁,使“大演员”担当“小角色”,可以说,《茶馆》不仅是北京人艺的看家戏,也是中国话剧最具代表性的剧目之一。

但有大师版本珠玉在前,国内甚少有其他院团排演《茶馆》,而历经半个多世纪,这碗“茶”又该如何飘香依旧?为了让经典作品再次焕发出新的光芒,四川人民艺术剧院携手北京人艺导演李六乙打造的四川话版《茶馆》,将于11月30日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举行全国首演,用新的看点让经典作品在舞台上继续延续生命力。

创新而非“描红”

有业内人士指出,用四川话排演《茶馆》可以看做是一次极具意义的创新性尝试,但剧目最终的呈现效果应该是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,还能表现出强烈的川味特点,这样才能收获市场的认可,如果仅是对经典版本的“描红”,观众恐怕不会买账。

为了凸显川话版《茶馆》的特点,作品内容的全盘“四川化”成为剧组主要的突破口。四川人艺艺术总监贾建立指出,四川茶文化相比北京毫不逊色,与此同时,四川话还具有诙谐、幽默、表现力强等特色,因此,剧组首先对剧本进行“移植”,在不脱离本义的前提下用四川话加以表达,让观众一听就知道是四川的茶馆。“北京方言‘移植’成四川话并不容易,所有的台词都一定忠实于原著,写的依然是北京地域的故事,但其中有些话,确实找不到相对应的更准确的四川话,就暂时保持老舍先生原话。”

除了四川方言,无论是场景中正在采耳的茶客,还是背景音中“冰粉儿、凉糕”的吆喝声,都让在场观众感受到了浓浓的川味儿,再加上“春熙坊”、“德仁堂”、“钟水饺”等一个个地标性名称的出现,观众仿佛和老裕泰茶馆一道经历了那个时代的兴衰悲喜,还原了一个闲散慵懒的市井生活四川茶馆印象。

舞台设计彰显地域特色

随着演出市场不断发展,不同内容、题材、表现的相互移植已成为市场中的一股潮流。虽说此类演出总能引发不少话题与讨论,一些老剧借此重新焕发生命力,但是这样的移植方式同样具有风险,若是操作不够专业,难免会有不伦不类之感,有时甚至会因为用力过猛,不但没有打开市场,反而毁掉了长期积累的口碑。而在当下的演出市场中,口碑对演出票房的持续增长有很大的影响,一旦失去口碑效应,后期再多的营销也难以补救,由此可见,内容移植创新的演出方式也需量力而行,不能过度任性。

为了保证剧目质量,优质的剧目制作班底往往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。据悉,此次执导四川话版《茶馆》的,是曾打造出《四川好人》、《北京人》等名剧的北京人艺导演李六乙;舞美设计严文龙,灯光设计胡耀辉,服装造型设计门晓光等都是业内专业人士,合力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,体现川话版的地域特色;而老、中、青三代演员同样执着追求高品质的艺术水准,对剧中人物的性格与情感等方面能够准确把握,注重每个细节。在多个专业团队的相互配合下,四川话版《茶馆》才能更好地在舞台上呈现。

 

责任编辑: 杨思思 TS002
责任编辑: 杨思思 TS002
广告
Copyright© 2017 TOM.COM Corporation,ALL Rights Reserved
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10-85181169     举报邮箱:jubao@tomonline-inc.com